一、全球科技合作新格局: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科技部副部长林新在2025中关村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已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8份政府间科技协议,并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从“技术引进”转向“协同创新”的战略升级。
1、政府间合作:顶层设计驱动技术转移
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中国正构建“多维度合作网络”。例如,牵头发起的《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和《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不仅强化了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更为跨境技术转移提供了标准化框架。近期,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组织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新能源技术培训,将中国光伏技术成功引入阿拉伯国家,实现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
2. 民间合作:企业与高校成“生力军”
科技部鼓励科研机构、企业“走出去”,典型案例包括:
成渝地区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2024年,60余名技术经理人通过系统化课程,掌握跨境技术评估、知识产权布局等核心技能,助力成渝成为“一带一路”技术枢纽。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截至2025年2月,该中心已对接0条创新需求(注:原文数据如此),整合全球产业链资源,推动国产AI芯片、生物医药等技术出海。
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速通道”
科技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建成70余家联合实验室和10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这些平台如何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案例1:农业技术“出海”东南亚
东盟某国曾因水稻病虫害损失惨重。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联合云南农科院,通过“需求对接—本地化改良—田间培训”三步走,将抗病稻种与无人机植保技术打包输出,使当地产量提升30%。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以需求为导向,技术转移需匹配当地产业链。
案例2:跨境技术交易的“上海经验”
2024年浦江论坛发布的《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显示,上海通过“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三级跳机制,将高校专利转化率提升至18.7%。例如,复旦大学某纳米材料专利经技术经理人评估后,引入德国企业共同开发,最终在欧盟市场实现量产。
三、科研设施开放:中国实验室的“全球共享模式”
科技部明确提出“扩大科研设施、数据、经费等要素对外开放”,这一政策将如何改变全球创新生态?
1、大科学装置:从“独占”到“共享”
中国主导的“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已吸引33国79所机构参与。例如,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向全球开放深海探测数据,助力跨国团队发现新碳汇路径,相关成果被纳入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
2、 外资研发中心:政策红利下的“双赢”
特斯拉上海研发中心、默克北京创新基地等外资机构,正利用中国开放的科研环境加速本土化创新。2024年,外资企业在华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2%,其中47%的项目涉及与中国高校的联合攻关。
四、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设计问题。科技部近期三大举措值得关注:
1、技术经理人“职业化”
资格认证:《科技成果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出台,明确技术经理人需具备技术评估、法律合规、国际谈判等综合能力。
平台赋能:技术经理人公共服务平台上线,集成全球专利数据库、跨境交易案例库,实现“一键匹配”供需方。
2、金融工具创新
上海试点“科技成果转化贷”,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银行按研发阶段发放贷款。某生物医药企业凭一期临床试验数据获贷5000万元,较传统抵押贷款效率提升70%。
3、国际规则接轨
中国参与制定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转移指南》,首次将“技术许可中的文化适配性”纳入标准,减少因制度差异导致的谈判僵局。
五、未来展望:全球创新共同体需要怎样的中国角色?
1、技术转移的“桥梁建筑师”
中国正从“技术接受者”转向“规则制定者”。例如,在2025中关村论坛上,中国牵头发布《人工智能伦理跨境合作框架》,为全球AI技术应用划定“安全边界”。
2、青年科学家的“孵化器”
“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来华计划已支持万余名人才交流。2024年,埃及青年学者艾哈迈德在华学习荒漠治理技术后,回国建立试验基地,成功将中国技术适配北非气候。
3、危机应对的“方案贡献者”
在灾害防治领域,中国与国际科学计划IRDR合作,将地震预警技术推广至南亚多国。云南某科技企业开发的“智慧防灾系统”,通过开源代码共享,被尼泊尔政府采纳为国家级应急平台。
结语:开放与合作是科技创新的“最优解”
科技部的系列新政,不仅关乎实验室里的突破,更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中国的量子计算机向全球开放算力,当非洲农民用上中国研发的抗旱种子,当欧洲患者受益于中药现代化成果……这才是科技合作最动人的图景。
正如林新副部长所言:“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共筑创新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