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政产学研一线的千余名代表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大会。大会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题,评出了2024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作出贡献的100个产学研科技创新团队、100位创新人物和300项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了100个产学研深度融合好案例、10个产学研合作好团标和200多项产学研合作的优秀成果;支持建立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大会并致辞。他在致辞中对产学研界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要持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双向奔赴,把握前沿科技脉动,引导产学研各界协同攻关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二是持续优化协同创新网络。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市场需求精准指引技术攻关的方向;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扩大科技开放力度,推动全球产业价值链重构和经济形态的转型。三是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者”三元人才池,吸纳潜力人才,打破地域和机构壁垒,特别是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全国政协常委、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建议,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鼓励大学、研究院所、科技型企业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形成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政策激励,引导广大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从拼价格、拼成本转到拼质量、拼服务上来,应对产品同质化带来的行业“内卷”与“恶性竞争”。健全创新创业全链条的金融服务,要加大支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他们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逐渐发展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加快建设新型劳动者队伍,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3月15日,大会还举办了“产学研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座谈会”,就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痛点、难点和对策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此前已成功举办十五届,促成千余项产学研成果对接,见证百余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在整合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国产学研界产生了广泛影响。